合作的都是很棒的演员
由于是编剧出身,韦家辉有个习惯,他经常根据现场情况和演员状态临时增添剧本内容。这种形式对于刘青云来说不算什么,那么对其他演员呢?韦家辉非常高兴地表示,演员们都不需要磨合,“这次走运,合作的都是很棒的演员。”
阿SA曾和韦家辉合作过,林峯是从TVB出来的演员,所以,他们对于这种拍摄方式都很适应。韦家辉表示,在TVB工作,虽然那种流水作业很高压,但是也非常锻炼导演和演员,“你可以学到很多,会应变很多东西。比如在审讯室里刘青云和林峯的那场对峙戏,原本两人的对话很长,但我在现场就改了台词,给了阿峯让他马上念,我还跟他说念了最后也未必是真用这段,我还在边拍边改,也许一会儿还有新台词。阿峯受过TVB的训练,而且他聪明,可以立刻就消化我那些新台词,所以他和青云那场戏非常有力量。我觉得我幸运的是这次拍《神探大战》有这么好的演员,也许没有遇到这么厉害的演员,也不会用现在的方法拍了。”
除了“老面孔”,《神探大战》里还有很多年轻演员。韦家辉认为这些新人很重要,因为香港电影的下一代就要靠他们了,“大家都说香港电影圈现在来来去去就是那班演员,香港影人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所以香港很需要生力军。”
韦家辉坦承自己其实并不熟悉这些年轻人,也不知道他们在圈里人气如何,有多红,“我只是单凭直觉或外形找的他们,试戏时觉得感觉是对的就用了。他们的表演方法不是TVB出来的,但他们的观影量很多,对于表演有他们自己的判断,甚至有的地方和我们不同,这里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但表演方法上,和TVB出来的演员确实不同。”
由于剧组人很多,拍摄工作又紧张,所以,韦家辉没有时间给年轻演员讲戏太细,“我也担心自己的观点干扰了他们的演戏方法,所以我总是说:‘做一次来看看吧’,然后根据现场再调整。年轻演员们很珍惜这次的拍摄机会。”韦家辉认为香港年轻演员的优势是,他们可以吸收到全世界的精华,“包括表演,你可以看到全世界优秀演员的表演方法、讲故事的方法,所以如果你好学努力,是可以吸收的,他们的成长条件和环境非常好。”
偏爱悲剧英雄
韦家辉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二。为了照顾弟妹,他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做暑期工,下午上课,上午卖叉烧包、倒垃圾。1980年,高中毕业后,他做了一年停车场管理员,“闷得发慌,全部报纸看完,连铺在垃圾桶里的那张都看了。结果一天我看到TVB请见习编剧的招聘广告,于是就去了。”最终,依靠《誓不低头》《义不容情》《大时代》等作品让韦家辉成为TVB的“金牌编剧”,而且在24岁成为创意总监,27岁成为监制。
韦家辉喜欢看报纸上的案件新闻,每次报道一出,他都会仔细研究:“当年雨夜屠夫案,在香港很轰动。为什么会有人杀害那么多女性,非常匪夷所思。他的落网,是出于一个很奇特的行为:这个凶手杀了人后拍了照,还竟然拿去照相馆将照片冲洗出来。如果他不这么做,可能不会在那时落网。我就在想,是不是凶手某种程度是想被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否则他会难受?”由于脑子里存储了大量案件,所以在用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动从韦家辉脑子里跳出来。
韦家辉笔下的人物也总是“既天才又疯子”,魔鬼与天使总是在冲突和搏斗中。韦家辉喜欢这种戏剧感很强的戏份,喜欢人物亦正亦邪,《神探大战》中也是如此,身为督察却犯下多次罪行的方礼信看起来慈眉善目,醉心缉查真相的李俊却面露凶光,呼应了片中的台词——“大邪若正,大恶若善”、“最邪恶的魔鬼最爱装天使”,这也是韦家辉在影片中想要表达的一层内涵。
片中,刘青云还会念出尼采的“与怪物战斗,小心自己成为怪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做替天行道的好事,但因立场不同,行事也不一样,每个人却都认为自己在做对的事,韦家辉认为这是人性的矛盾之处。而刘青云扮演的李俊更是个“悲剧英雄”,即使被周围人不理解,他仍然孤独而执着地追求真相。韦家辉说自己偏爱这类“悲剧英雄”,“这样的人很有魅力,我很喜欢这样的角色。”
在韦家辉看来,现在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收到大量信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每一个人选择看的信息有时会有所偏颇,但因为你爱看这类新闻,就会收到大量的推送,这些信息慢慢也会巩固了你的看法。而很值得探讨的是,大家一方面吸收大量信息,一方面却开始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多年轻人会遇到的问题,也是《神探大战》所试图去探讨的。有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对了,但其实你所谓的观点都是在网上看到的那些信息,是这些内容巩固了你原来以为自己有的‘独立思考’,这些所谓的‘独立思考’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人利用或影响了,而你不自知。”
也因此,韦家辉希望通过《神探大战》,可以给年轻人一些反思,对世界和人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不是人人变成怪物,你就一定也要变成怪物。” (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