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连日来,永平县“古道万梅”助推绿美永平建设植树活动相继在永平县博南古道段—金桂梅园、大龙潭梅园、政协委员梅园、十步梯梅园和古道金桂—铁厂线、小花桥—大花桥线、管护站—叮当关线“4园3线”点位展开,标志着永平县“古道万梅”种植行动计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永平县“古道万梅”种植是永平县政协谋划的“一书一树一村”三大行动之一,其中“一树”即“古道万梅”种植,旨在以“梅”为媒,通过“万梅”种植,营造“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浓厚氛围,加快推动绿美永平建设,为永平县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家底、增添生态底色。永平县“古道万梅”种植行动坚持“景观化、经济化、生态化”原则,计划从2022年到2025年在县域内博南古道沿线,采取点、线、面、园、院相结合的方式种植万株以上梅花,其中2023年重点实施博南古道花桥段,按照“一线一林四园多院”的布局,实施“十里梅花”、梅岭、彭家花园、聚园、大龙潭梅园等项目。

目前,博南古道永平县境内共有唐、宋、元、明、清5个历史朝代种植、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梅9株,其中树龄最长的是位于杉阳镇普棚村汪头小组阿腰寨的长梗梅亚种“唐梅”,树龄在1000年以上,这棵梅树古朴苍劲,每年结果达200多斤。

永平县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好“古道万梅”种植计划和管护好原有古梅树的同时,将进一步提炼“古道万梅”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文化标识,认真做好“古道万梅”种植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资料收集和宣传推介,以发展梅产业助推沿线村庄的乡村振兴及文旅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古道万梅”新地标。(通讯员 周盛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