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简称“城惠保”)快速崛起,引起市场和群众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至少1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专属“城惠保”试点。如上海的“沪惠保”、北京的“京惠保”、河北的“冀惠保”等,总参保人数已超过7000万。
普惠型补充医疗险这一新业态在试点中涌现,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准入、商保承办、准公益运行”的模式。日前,上海健康医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健康保险蓝皮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1)》提到,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以“城惠保”为代表的健康保险正促进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在补充医保领域深层次融合。
商业健康保险迭代升级,呈现“三快”特征
新冠肺炎疫情提升了民众健康意识,也助推健康保险需求进一步提升。2020年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好覆盖基本医保不予支付的费用,其正向影响是,“城惠保”迎来爆发性增长。
“城惠保”的出现开启了政商合作的新路径。以上海的“沪惠保”为例,截至11月21日,“沪惠保”累计受理理赔申请6万余人次,获赔5.8万人次,赔付金额突破2.7亿元,为参保人增添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
以“低价格、高保额、免健康告知、含既往症”为特点,“城惠保”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抗风险能力,且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突破了传统商业健康保险风险选择逻辑,是商业保险与政府合作推进普惠型保险产品的重要创新探索。
伴随着各项政策利好的出台,商业健康保险不断迭代升级,互联网正成为健康保险获客的主力渠道。《健康保险蓝皮书》提到,健康保险行业正呈现“三快”特征,即互联网健康保险业务发展快、互联网健康保险相关创新型公司融资快、健康保险直播上量快。
据统计,2020年1-10月,人身险公司传统渠道健康保险保费5834.3亿元,同比增长12.18%;互联网健康保险保费318.3亿元,同比增长61.49%。业界认为,明显的增幅差与互联网的便捷可及不无关系。传统上,商业医疗险通常依赖于代理人散点式的推广,“城惠保”则依赖多种传播方式进行集中密集的营销。比如,上海在推广“沪惠保”上便有其独特之处:协调官方平台、互联网流量平台及本地企业资源共同参与推广。官方平台入口,包括随申办App、沪惠保公众号;另有两大互联网平台入口,包括支付宝、微保等。在互联网流量平台上,比如打开支付宝,首页上就可看到“沪惠保”的推广链接。
与此同时,随着直播带货成为风口,多家保险机构纷纷投身入局,探索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拓展用户。
明晰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定位,厘清不同客户产品需求
《健康保险蓝皮书》同时指出,就健康保险而言,虽然当前政府引导型与医保推动型两种模式都在进行有益探索,但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即“城惠保”对其他健康保险的影响。
行业调研显示,今年以来,百万医疗险新单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城惠保”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应该被百万医疗险覆盖的人群需求被挤占。
从产品保障实质上看,“城惠保”是基本医保和大病医保的补充,百万医疗险则是“城惠保”的补充,本质上不存在矛盾。但时至今日,部分民众依旧对基本医保和个人医疗负担缺乏了解,简单地认为“有了基本医保、投了‘城惠保’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再投其他的商业医疗险”。而事实上,尽管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已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但个人医疗保障缺口依然较大。
研究团队认为,要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明晰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定位,同时厘清不同客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中高端客户更倾向于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普惠人群更倾向于高保额、低保费、保大病的健康保险产品。
《健康保险蓝皮书》提到,商业健康保险只有在基本医保之上,提供包括目录外创新药等在内的更高层次的健康保障,并将保障范围逐步从成年健康人群向少儿、老年人以及亚健康、慢病等特定人群扩展,为消费者提供保障责任更加全面的保险产品,更好地针对基本医保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才能满足民众在基本医保之上差异化的健康保障需求,释放出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力。(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