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今晚报》刊发了关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系列报道。

作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戒除形式主义,取得良好实效,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一方面需要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但当下,不少学科教师习惯于常规教学,缺乏对劳动教育融入学科的思考和探索。唯有所有学科教师树立起“大劳动教育观”,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劳动育人有机整合,方能以强烈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健全学生劳动品格;另一方面,需要建构实践性强的劳动育人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精神。眼下,有些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能培训,这是对劳动教育的窄化。有些学校虽然开发了花样繁多的劳动教育活动,但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建构,具体收效也仅停留在劳动体验上。因此,劳动教育要充分把握其实践性,统一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协同发力的格局。比如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整合校友、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

开展劳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那些急功近利地下农田、进工厂,甚至把劳动当成处罚违纪学生手段的做法,是弱化甚至背离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打破形式主义,做到全员高效、全面渗透、常态化实施。

中小学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教育的价值也不仅是参与劳动,而是要让学生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发现劳动的崇高和美丽。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尊崇劳动,奉献社会,让劳动教育呈现出充满劳动精神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样态。(程永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