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城市配置全球资源、融入全球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近年来,南京将促进国际化发展作为城市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在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中,南京在全球排名升至第87位,在内地城市中排名升至第7名;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1》中,南京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第6位,其中“智力资本和创新”维度排名上升至第1位;在《2020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首次跻身国际专业性金融中心城市。

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提升国际化门户枢纽的战略任务。南京文化底蕴浓厚、城市功能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营商环境优质、国际形象良好,已具备全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新发展格局下,南京需要聚焦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以四个“突出”探索高质量推进南京城市国际化的新路径,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突出实施体系建设,开创国际化工作新局面

一是明确国际化发展定位。以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为目标,重点建设在某些领域有影响力的高度国际化城市;瞄准世界级城市群二级核心城市定位,争取在远期达到Beta+乃至Alpha级别。二是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编制南京城市国际化专项规划、南京推进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定国际化推进政策,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中凸显城市国际化考核目标;将城市国际化目标与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地标打造、智慧城市发展等重点政策有效衔接。三是完善国际化政策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层面在国际化发展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全市一盘棋,各区在巩固发展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融合抱团前进,形成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局面。引入专家智库,成立国际化咨询委员会,积极开展城市国际化专题研究,定期举办研讨会、论坛。

突出“四型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国际化新势能

提升南京开放型经济首位度,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中推进城市国际化。一是大力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总部型经济。规划建设超级总部集聚区,重点建设河西新城、江北新区、南部新城等总部经济集聚区。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功能性机构,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央企和头部民营企业华东总部基地。二是发展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的服务型经济。支持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积极培育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规模化发展,打造服务经济示范城市,提升“南京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三是推进数字型经济发展,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能增值。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项目落地,积极培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产业新业态;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紫东核心区建设“数字之城”,打造一批全球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灯塔工厂”,加快建成数字经济高地。四是发展传统线下流量和新型线上流量并重的流量型经济,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能增值。准确把握全球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发展流量经济视为加快提升南京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和新引擎。

突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筑全域自贸新格局

积极培育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同线同标同质,提升内外需、进出口协调发展水平。一是高质量搭建外贸平台。争取江苏省与日韩等高层次合作平台落户南京;支持南京企业构建跨境产业链,带动技术、货物、服务进出口,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完善出口产品转内销支持体系,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二是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改革,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用足用好自贸试验区政策,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高水平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优势,接轨国际高水平开放经济体制,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强自贸区集聚全球核心资产的配置能力。探索跨境投融资、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领域改革试点,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投资环境,构筑畅通内外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中国(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园。三是完善自贸区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南京经开区等申建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创新区,推动改革赋权共享、政策措施共用、功能平台共享等。探索自贸区跨省联动新模式,加强与浦东新区等联动发展,打造协同发展共同体。争创“一带一路”建设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打造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突出区域经济大循环,拓展枢纽门户新功能

深入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在长江经济带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建设中肩负更大责任。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构建“双机场”航空枢纽,推动禄口机场提质扩容、开辟航线,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江海转运、海铁联运的长江航运中心和近洋货运枢纽,构建“八向十线”国家高铁网和连接欧亚的国际铁路网,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产业链全面融合与创新,加快推动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合作园区建设等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转型,鼓励发展产业链整合、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联盟合作等新型模式。积极对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中介服务等外溢功能;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实施南京都市圈产业链整合行动,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探索建立地跨宁镇的省级紫东新区。建立部门间、地方间大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共同探索建立“都市区大脑”。以南京为中心打造宁镇扬、宁滁马都市区,全面提升南京服务带动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率先打造同城化发展典范。(付启元郑琼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