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年时间里,我们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成长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始终帮助我们发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广州众山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明这样说。“纳税”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企业得以做大做强,自然少不了良好税收营商环境的滋养。在广东,税务部门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对标国际先进经济体,大力推行优质高效智能的税费服务,用一系列更深、更细、更实的举措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广州、佛山两市“纳税”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纳税”指标连续两年在一级指标得分排名第一。
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得到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在税务总局委托第三方组织开展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广东排名连年提升,并在2021年全国税务系统纳税人满意度专项调查中位居全国第二。
“简”出效率,“减”出活力
以优质高效智能税费服务培育优质营商环境
“退税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汕头,中圣科营热电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周勋国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了申报退税的电子数据,第2天,一笔3200多万元的留抵退税款项便打到了企业账户。
在广州,北大科技园(广州)有限公司财务人员孙加兴也感受到了这种“速度”。他申请后不到半天,就在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领取到了新办企业所需的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和税务Ukey。
纳税人的强烈获得感来源于愈发优质高效智能的税费服务。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税费缴纳便利”是受调查企业获得感最强、认可度最高的3项举措之一。
近年来,尤其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来,广东省税务部门以“简”字为先,通过聘任“纳税服务体验师”参与服务设计、评选“纳税人缴费人最期待的十条税费服务举措”等方式全面改进服务,在压缩纳税时间、减少纳税次数、优化报税后流程等纳税指标方面,创出了一批特色新举措。
——表单简并,纳税次数越来越少。
在实现增值税、消费税及其附加税费合并申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三表合一”合并申报的基础上,今年再推出“财产和行为税综合申报”、非税收入“一键申报”2项改革举措,实现了在计税方法上联系紧密、业务逻辑上高度关联的税费申报有机集成。按照国际规则,广东纳税人的申报次数大幅缩减至4次以下。“以前几种税费要打开不同界面申报,现在只需要进入一个页面,填一张报表,点击一键提交,就可以一次性申报多个税种,便利了许多。”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康力说,综合申报大大节省了企业办税的时间成本。
——科技赋能,办税缴费越来越智能。
目前广东省税务部门在电子税务局网页端、客户端、粤税通小程序等渠道上线214项“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事项,其中203项实现全程网上办。“V-tax远程可视化办税平台”更是上线场景式、体验式视频连线通话功能,实现税收业务远程可视化咨询和办理。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发票管理、出口退税、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助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目前我们约有9成涉税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完成,让我省下‘路上跑’的时间来更好完成我的工作。”广东省韶关市众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办税员曾丽华说。
——一网集成,办税缴费越来越便利。
政务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广东省税务部门也紧抓“融合”关键,愈发深入地融入到政务服务“一张网”中,推动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目前,已有71项移动高频涉税事项上线“粤商通”、61项移动高频事项上线“粤省事”、134项税务事项进驻广东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联办也在加速向前推进。
“交房即交证”就是今年广东开展“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100条便民办税措施的亮点之一。税务部门与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共同推进信息共享,将不动产交易、办税、登记服务拓展延伸,缩减出证流程与时间,购房人“一手领钥匙,一手领房本”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还显示,近七成的受调查企业认为减税降费获得感强。
为了让一波接一波的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生产发展的内生动力,广东省税务部门利用大数据加强分行业、分税费种的涉税需求分析,将以往“漫灌式”的政策宣传向更具特色、更加新颖的“滴灌式”政策辅导转变,制作了《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税费优惠指引》等,将分散于不同税种单行文件中的优惠政策分类汇集、全面解读,让减税降费政策更快、更好、更精准地直达市场主体。
“多年来税收政策一直支持着我们发展,尤其是不断升级加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给了我们大胆创新的底气。”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阳岭峰说,2018~2020年,该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累计达5192万元,这笔资金直接促成了“珠海一号”卫星星座等科技型产品的面市,帮助企业跻身行业领跑梯队。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地区累计新增减税降费734亿元。
法治护航,“管”“服”并进
公平稳定可预期环境让市场主体行稳致远
60项——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取消60项税务证明事项和1项税务行政许可,实施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提升办税便利性。
95%——持续推进“备案改备查”,实现95%以上优惠事项“免备案”;持续推行“容缺办理”和纳税申报“提醒纠错制”,进一步减少资料报送。
10万户——推行“首违不罚”事项清单,打造“免单+教育”的柔性执法模式,“首违免罚”的同时对企业进行说理教育。截至今年10月底,广东省共对约10万户纳税人适用“首违不罚”,合计减免2000余万元税务罚款,减少对市场主体“非主观故意”轻微涉税违法行为的处罚。
这一组数据,是税务部门强化税收法治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广东省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放管服”改革要求,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始终,优化税务执法方式,不断推进税费业务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建设,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税收营商环境。
其中,探索建立健全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是促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的重要发力点。
一方面,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纳税缴费信用评价制度,对纳税缴费信用高的市场主体给予更多便利。
据了解,“信用+风险”体系通过一系列规则指标和算法模型,对纳税人开办、领票、申报、缴税、优惠、退税以及注销全生命周期的信用,以及各环节待办业务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对高信用纳税人压缩环节快速办结,对中低风险纳税人提示提醒更正差错,对高风险纳税人及时阻断化解风险,实现税务人员和纳税人“双减负”。
另一方面,在全面推行实名办税缴费制度基础上,实行纳税人缴费人动态信用等级分类和智能化风险监管,既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为此,广东各地税务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之举,让“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等政策落地见效。
在广州,税务骨干、司法局、公证处专家和专业律师共同组建“税务法治专家团队”,为企业生成包括《税收法治体检报告》在内的专属“体检报告”,帮助企业更直观把握自身涉税动态,护航长远健康发展。
在茂名,推行“4+N”重点行业风险提示服务,分阶段分批次筛选税收管理隐患多、涉税风险大的重点行业,通过税收大数据精准分析其重要事项、典型事项的涉税风险点,并向企业精准推送,增强税收风险“免疫力”。
对于虚开骗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广东省税务局联合公安、海关、人民银行等部门通力协作,大力发挥各部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用,破解信息共享堵点和案件查处难点,有效追踪“由人到案”,进行“手术刀式”精确制导、精准打击,为精确执法夯实基础。
因时而变